您现在的位置是:百科 >>正文

按时发工资、没有35岁焦虑,这“临时工”咋成了年轻人的梦幻职业

百科93人已围观

简介原标题:按时发工资、没有35岁焦虑,这“临时工”咋成了年轻人的梦幻职业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ID:new-weekly)作者 | 卫潇雨编辑 | 道喵叽题图 |《鹤唳华亭》剧照 大城市的互联网公司有3 ...

原标题 :按时发工资 、临时工没有35岁焦虑,发工这“临时工”咋成了年轻人的资没咋成职业梦幻职业
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新周刊(ID:new-weekly)

原标题 | 年轻人涌向横店 :只要想干,这里就饿不死

作者 | 卫潇雨

编辑 | 道喵叽

题图 |《鹤唳华亭》剧照

大城市的有岁互联网公司有35岁红线  ,但在横店工作却不看年龄。焦虑此外 ,年轻现在工资都半月一发 ,梦幻从不拖欠 。临时工在这一点上 ,发工横店成了难得“平等”的资没咋成职业地方 。

横店是有岁个好地方 。

这里有广州街、焦虑香港城,年轻你可以一天逛完秦朝、梦幻民国和现代。临时工

头牌景区明清宫苑,是造城者炸毁了13座小山峰后,1∶1复刻故宫而成的。汉服街拍、清朝公主、旗袍写真,里面要什么都有 ,摄影师往往还背着“为xx明星拍摄”的响亮头衔 ,轻轻松松可以打卡《延禧攻略》同款。

听闻最多的时候,横店有1000多家影视公司 ,依托数量庞大的群演 。哪天秦朝士兵想吃个麻辣烫,外卖小哥是日军打扮的群演,在这儿都是寻常事 。

我立马收拾行装 ,决定去凑凑热闹 。

01

大横国

横店自有一套语言体系 ,“明天有没有空”叫“档期有没有 ?”

见人先夸,长发就叫“像鹿晗”,短发就叫“像TFBoys”,上了年纪的“像陈道明”,有时也非常追随潮流 ,比如最近很多留胡子的人开始宣布自己“像费翔” 。

展开全文

至于到底像不像 ,倒不是核心问题,毕竟一切都可以化妆。年轻的可以变老,老了可以变年轻  ,衣服一穿 ,直接穿越回秦朝 ,每个人都戏路无限 ,什么都能演——

这是横店的美梦。

在入口登记追逐“横漂梦”的演员 。(图/卫潇雨)

横店街头到处可见全才,古装戏 、现代戏、少儿戏、年代戏全接,演员 、编剧、导演 、后期,什么都干得来 。

他们是影视作品里的路人甲 ,是导演眼里的“懒人” ,一个群演告诉我他出演了《赘婿》,并且和男主郭麒麟有对戏 ,然后展示了那个一闪而过的镜头:郭麒麟向他买了烧饼。

结束了,这就是全部的镜头,但现在,他的“模卡”(也就是简历)上写着:《赘婿》主演。

被这种成功的氛围感染  ,我和朋友们也想体验一下,自己拍个短剧玩 。我在横店找到了租设备的店,从反光板到小蜜蜂 ,花了不到1000块钱 ,俨然已经是个专业剧组  。临走的时候,老板神秘兮兮地告诉我,她这里接待过好多偶像剧 。

老板说,见了很多明星  ,才知道这行多不容易,女明星的脸比拳头大不了多少,比洋娃娃还好看 ,往她们跟前一站 ,多自信的人都自惭形秽。最后,她想清楚了,演戏出不了头 ,但剧组总需要设备,于是开了这家店。

虽然名声足够响亮,但横店本质上还是浙江省东阳市下属的一个小镇,常住人口还不到20万 。整座小镇几乎就是围着横漂大酒店建立,旁边的横漂食堂 、横漂广场,走路几百米就能到,即便去到最远的秦王宫,也不过几公里 ,有辆电瓶车 ,就能恣意穿行 。

横店人的横漂食堂 。(图/卫潇雨)

但几乎每天都有新人来到这里,人们管横店叫大横国 。一年 ,几百个剧组在这里开张,做道具的、做服装的、做盒饭的,整个国度都围绕影视而存在。生活在这里的人 ,有不少是一边接戏 ,一边送着外卖、跑着滴滴。

横店步行街是我见过最热闹的地方 ,全中国可能也就长沙的假明星天团及贵州的广场舞天团,能与这里汇聚的人群相较 。来自各个年代的人,都在这里唱歌、跳舞 、争辩  ,所有人的信仰与幻想都凝聚在同一片平等 、开放的时空之中——古希腊阿果拉广场式的城邦精神,竟在横店也有所体现 。

02

在横店 ,人人都是“老演员”

和众多资格证需要考试不一样 ,在横店当群演的门槛很低 ,只要年龄在18-60岁,缴纳10元工本费,提供租房证明和身份证 ,就能获得一张演员证 ,正式宣布自己成为“演员” 。

专属横店影视城的供应用水 。(图/卫潇雨)

这主要是因为横店演戏的难度太低 ,大部分群演最大的作用是凑人头,不需要演技  ,群演大都是被虚化的背景  ,走路 、躺尸都行。有些老群演最喜欢接演尸体的活儿,躺着 ,甚至睡着,就能把钱挣了,如果需要往脸上抹血浆,还能再加价20元 。但是,他们往往会把这笔钱尽快花掉 ,破财消灾  ,去去晦气。

剧组偶尔临时缺人 ,会到演员工会拉群演,这叫“捡鸽子” 。早些年 ,抗战剧霸屏的年代,横店“一年杀十亿鬼子”;后来古装剧风靡 ,又“十个人中九个穿着汉服”。据说 ,那个年头跑群演 ,只要你想拍戏,档期能够每天排满  ,足够勤快的,一个月跑下来能有大几千。

演员工会,每天凌晨,群演们会在这里坐车 ,去往自己的战场 。白天的时候,无所事事的人会在这里发呆,偶尔能蹭到盒饭吃 。(图/卫潇雨)

但如今  ,随着“限古令”的发布,开机的剧组少了,想要角色得靠抢,或者就来演员工会 ,“等鸽子”。

我在演员工会坐着,一个路过的人停下来问我:你是刚来的 ?半个小时后 ,他拉我进了横店青年演员群、横店模特群 。

“我很想学吊威亚”,在演员工会宣布这个消息后,我立马成了待宰的肥羊  ,四个人围过来要带我去他们“兄弟的工作室”,最终 ,我选择跟一位外卖员去瞅瞅行情,因为他有电瓶车 。

我正准备咨询吊威亚的事情,他突然问:“你想红吗 ?”这位外卖小哥声称可以帮我包装一下 ,把我送到香港去领奖 。

和“成功人士”的聊天截图 。(图/卫潇雨)

如果不贵的话,我的确有兴趣 ,倒是没有一夜成名的美梦 ,只是想看看野鸡奖项的魔幻现场。

但就在我开开心心地发了朋友圈后,另一位横漂马上评论 :“你快把他删了吧,这就是个骗子 !”他发来聊天记录 ,这位声称把我送去领奖的成功人士,上个月跟人家借钱没还,身份证被发在了各大群聊里。

我赶紧找机会溜了 ,早已经忘了一个小时前的目的 :学威亚 。但横店就是这样 ,每个人说的话都半真半假 ,你必须多长个心眼。

比如我在这儿认识的另一个人  ,且管他叫“大明星”。

大明星50岁了,留胡子,墨镜一摘 ,往沙发上一坐 ,两腿叉开 ,皮包放在旁边 ,皮鞋擦得锃亮 。他同我倾诉自己的烦恼,有个重庆的剧组,1.5万一天非得邀请他 ,“没档期啊!”他忙得很  。

大明星说,有大型史剧的副导演亲自给他打电话,称呼他为“钟老师”;到了剧组,副导演还得把他带到化妆间 ,桌子上摆着葡萄 ,服装上挂着他的名字。

他随时做好了马上成名的准备 ,为此还学了相声 、小品、朗诵 、竹笛、书法 、萨克斯……可能因为把我当朋友了 ,他还语重心长地分享了一些人生道理:“得厚积薄发,不然等到你高光时刻hold不住怎么办 ?”

横店一梦,演戏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了  。

一群人在商量一个几百万投资的项目,实际上根本没在广电过审。墙上贴着的那些资料里的群演 ,现在一大半已经离开横店了。(图/卫潇雨)

就像一位老横漂告诉我 ,他有一个朋友  ,每次见面都得谈上亿的项目;另一位朋友,每天带着中华烟出门,见人就分。

“钱进账了 ,现在有9000万” ,一位朋友说道。

“但他在横店的出租屋,350块钱一个月。跟收破烂的差不多 ,房子像快塌了一样”,另一位朋友无情拆穿道 。

350块钱的出租屋,臭烘烘的 ,桌子上丢着开包的挂面,门口量的内裤洗到快要透明了,墙上贴着“横店的春天” 。(图/卫潇雨)

03

欢迎来到“横托邦”

想象中  ,一个影视城,应该是帅哥美女扎堆 、满大街都是年轻的面孔。但横店大多数时候 ,人们都只是穿着拖鞋和大裤衩,骑着小电驴在大街上闲逛 。

在横店广场的人们 。(图/卫潇雨)

横店提供的是一种小尺度的生活 ,城市不大 ,人口不多 ,去哪都能遇到熟人。

有天早上 ,我去买菜,对面走过来一个帅哥 ,身高1.85米 ,一身腱子肉。我跟着帅哥到了横漂广场 ,他开始在广场的健身器材上健身 ,我坐在旁边翻他带来的书,居然是余华的 。

帅哥说 ,他是从上海过来的,之前“搞时尚行业”,问了半天 ,是给时装杂志打过杂 。他说自己在那个圈子里很是格格不入 ,每天除了在咖啡杯里打转 ,就是累,干脆辞职了 。

辞职以后,他退了上海的房子 ,花十分之一的钱在横店住下 ,每天打游戏 ,早晨傍晚就来广场健身 。

“卷不动了” ,帅哥说 ,“广场也能健身  ,那我干嘛花很多钱去健身房呢?但在上海  ,你没办法去广场上健身。”

大城市的互联网公司有35岁红线,但在横店工作却不看年龄 ,“只要你想干就饿不死 。”在这一点上 ,横店成了难得“平等”的地方。

而从另一角度看 ,横店的职场其实相当规范 。举个例子 ,几年前这里还流行“打白条” ,群演们只能拿着“群头”签名的条子,等着结算日才能领钱 。现在工资都打到个人账户了  ,半月一发 ,从不拖欠。拍戏超过晚上7点 ,如果没有车接送,就要发车补5元。

晚上十点,剧组刚刚收工;明天早上,他们会继续盘上发髻,悉数回到秦朝。(图/卫潇雨)

这里的生活节奏愈发缓慢和懒散 ,群演的日常 ,就是演戏和睡觉,无聊时打打游戏。早上起床 ,下午收工,不接夜戏 ,不用对角色负责,也没什么精神压力 。

我发了定位横店的小红书,马上有人发来私信,表示可以带我在横店转转 。一天后,他带我们去了群演们住的宾馆,要请我们吃盒饭。我在楼下等着,十几分钟后,他拎着三份盒饭出现了,在横店这种行为叫“扫楼”——去一些剧组住的楼里,找他们没吃完的饭。

没有想到 ,盒饭非常好吃,朋友安静地蹲在地上吃了5分钟 ,之后说:“这也太好吃了吧  ,你的青椒能给我吃吗  ?我们全都吃完了。”

我在想,这里一定有靠“扫楼”解决一日三餐的人。许多人一旦适应了这样的生活,也就不想离开了 。

(图/《鹤唳华亭》剧照)

短短几天,我在横店看到了太多种活法 。从专门蹲守酒店的站姐,到及时在社交平台播报明星行程的主播,再到自制短片剧组 ,按自己的兴趣爱好 ,或是擅长的方面来找工作  ,似乎成了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。

甚至,因为群演离开后往往会把家当变卖 ,所以横店诞生了很多二手商店 。投入10块钱可以在这买一个包 、一双鞋 ,老板没准会好心地再送个脸盆 ,200块钱足够置办全屋 ,新来的横漂从此便能在横店立足 。

许多在其他城市生活落魄的人 ,也会来到横店重找尊严  。明星、镜头 、粉丝,廉价的盒饭、躺在地上的“尸体” ,一切混杂的气质,让横店俨然成了一座迷人的乌托邦 。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《新周刊》微信公众号(ID:new-weekly) 。《新周刊》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,以“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”为定位 ,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 。从杂志到新媒体,《新周刊》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 、泪点与笑点。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,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 。官方微博@新周刊 。

·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·

在横店重拾尊严↓↓↓

Tags:

相关文章